下载

吉林省农技推广总站出台2025年吉林省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黑土地联播   来源:彩练新闻

2025-03-29 06:40:10

字体大小:

为做好2025年全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水稻生产绿色安全,近日,吉林省农技推广总站出台2025年吉林省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结合上年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预测,2025年吉林省水稻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虫害以二化螟为主,病害以稻瘟病、纹枯病为主。

一、防控目标

水稻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坚持产量品质并重,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


二、防控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实现控害保产、提质增效。以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建立良好稻田生态系统、培育健康水稻为基础,落实生态调控和农艺措施,优先应用昆虫信息素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的绿色防控措施,合理安全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保障水稻生产绿色高质高效。


三、防控重点 :重点防治稻瘟病、稻曲病、恶苗病、纹枯病、立枯病、二化螟,密切关注细菌性病害、穗腐病、水稻潜叶蝇、负泥虫等。


四、防控措施

(一)健康栽培

1. 选用抗(耐)性品种。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等水稻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注意根据当地稻瘟病病原菌的优势小种,合理布局种植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种。

2. 农艺措施。(1)翻耕灌水灭蛹。越冬代螟虫蛹期连片统一翻耕,灌深水翻耕整田,浸没稻桩7—10天,配合放鸭灭虫,降低虫源基数。(2)健康栽培。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和硅肥。(3)低茬收割。秸秆粉碎后还田,降低螟虫残虫量。(4)清洁田园。螟虫、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病害重发田的稻草避免直接还田,应离田后综合利用。


(二)生态调控

1. 生态调控。采用生态工程技术,田埂路边边沟、机耕道旁种植芝麻、大豆、波斯菊、硫华菊、紫花苜蓿等显花植物,保留秕谷草等功能性禾本科植物,涵养和保护寄生蜂、蜘蛛等天敌,提高稻田生物多样性,增强天敌自然控害能力;在螟虫重发区,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丛距3—5米,降低螟虫种群基数。

2. 释放赤眼蜂。释放时间:中、西部地区首次放蜂时间在6月中旬,东部地区可适当延迟至6月下旬。释放次数和释放量:每亩释放3次,间隔5天释放一次。每亩共释放稻螟赤眼蜂0.6万头,螟黄赤眼蜂0.9万头,松毛虫赤眼蜂1.5万头。释放点设置:每亩每次投放2个投放器,平均分布于田中。


(三)合理用药技术

1.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使用咯菌腈、噻虫嗪等种子处理剂浸种或拌种,预防恶苗病、细菌性病害、稻瘟病、线虫病、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等种传或苗期病虫。防治水稻干尖线虫可选用12%氟啶·戊·杀螟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1000倍液浸种。

2. 带药移栽。秧苗移栽前3天内施用内吸性药剂,预防螟虫、稻叶瘟。

3. 免疫诱抗。秧苗期施用赤·吲乙·芸苔、二氢卟吩铁、多效唑、萘乙酸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氨基寡糖素等植物诱抗剂,增强水稻抗逆性。

4. 综合施药。根据水稻各生育期主要病虫种类、发生程度、发生期,因地制宜确定主治对象和防治适期,施药预防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等病害,配合茶·黄液等农药助剂,防控二化螟、稻飞虱等害虫。

(1)二化螟。药剂防治指标为分蘖期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穗期重点防治上代残虫量大的稻田,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药。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氯虫苯甲酰胺等生物农药或低风险化学农药。另可选择理化诱控措施进行防治,在越冬代二化螟始蛾期,集中连片设置性信息素,交配干扰或群集诱杀。一是交配干扰,采用高剂量性信息素智能喷施装置,每3亩设置1套,傍晚至日出每隔10分钟喷施1次。二是群集诱杀,采用持效期3个月以上地挥散芯(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平均每亩放置1套,田间均匀放置,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50厘米为宜,并随植株生长调整高度。防治结束后可收回诱捕器重复使用。

(2)水稻潜叶蝇。水稻移栽后,要浅水灌溉,雨后水层过深时及时排水,避免深水漂苗、淹苗,减少潜叶蝇田间落卵量。发生严重的地块,可排水晒田,减轻危害。潜叶蝇卵孵化盛期和低龄幼虫盛发期施药,可用杀虫双水剂滴撒或噻虫嗪悬浮剂喷雾。

(3)水稻负泥虫。清除害虫越冬场所杂草,减少虫源。适时插秧,不过早插秧,以避免稻田过早受害。在清晨有露水时,用扫帚等将叶片上幼虫轻轻扫落到水中,连续3—4次,可收到良好效果。当负泥虫卵孵化率达到70%—80%时,要立即选择适当药剂进行防治。

(4)稻飞虱。防治指标为分蘖至孕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优先选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苦参碱等生物农药和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醚菊酯、吡蚜酮等高效、低风险的化学药剂。

(5)稻瘟病。防治叶瘟在田间初见病斑时施药,叶瘟发病严重田块,可7天后施用第二次药;预防穗瘟在破口前3—5天预防施药,若气候适温高湿,在齐穗期第二次施药。保护性药剂可选用三环唑、丙硫唑、咪铜·氟环唑等药剂;治疗性药剂可选用吡唑醚菌酯等药剂。

(6)纹枯病。分蘖末期至孕穗期病丛率达到20%时和破口抽穗初期结合保穗,选用氟环唑、咪铜·氟环唑、噻呋酰胺等药剂防治。

(7) 稻曲病、穗腐病和叶鞘腐败病。水稻破口前7—10天(10%水稻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时)施药预防,如遇多雨天气,间隔7天第2次施药。药剂选用苯甲·丙环唑、肟菌·戊唑醇等。

(8)立枯病。秧田出现症状时,苗床叶面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噁霉灵、敌磺钠等。

(9)细菌性病害。针对细菌性基腐病、白叶枯病等病害,在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的基础上,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立即施药防治。重发区在台风、暴雨前后施药预防。药剂选用噻唑锌、噻霉酮、氯溴异氰腰酸等。


五、注意事项

(一)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并适当提前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应达标用药,确保药效。

(二)白叶枯病流行期,慎用植保无人机施药。

(三)稻鸭、稻虾、稻鱼、稻蟹等种养区和种桑养蚕区及其邻近区域,应慎重选用药剂,避免对养殖造成毒害。

(四)稻田禁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农药,慎用有机磷类农药。水稻分蘖期尽量避免使用阿维菌素,破口抽穗期慎用三唑类杀菌剂,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等),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

(五)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针对二化螟,在高抗地区建议暂停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在中抗及以下地区限制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甲维盐等药剂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不超过1次;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药剂。针对稻飞虱,暂停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等已产生抗性的药剂;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吡蚜酮单剂;应与烯啶虫胺等速效性药剂混配使用,严格限制呋虫胺使用次数,建议每季水稻不超过 1 次;交替轮换使用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茚虫威等药剂。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闫虹瑾
责编:陈沫
二审:毕玮琳
终审:赵宝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爆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爆料可关注微信:jlrbg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