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刚过半,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探测部副主任吴小霞就结束休假,匆匆返回工作岗位。2024年年底,她所在团队承接了清华大学6.5米宽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主镜系统研发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一系列技术攻关等着我们呢!”吴小霞说。
实验室里,精密的仪器设备已准备就绪,吴小霞迅速投入到工作状态中。
“多年来,我们深耕地基大口径光电望远镜研制工作,取得多项重大突破,推动我国空间碎片监视、天文光学、深空探测、先进光学测控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团队带头人、长春光机所副所长王建立向记者介绍。
21世纪初,我国地基大口径光学望远镜研发水平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长春光机所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于2006年自主部署了“地基大口径光电装备关键技术研究”重大课题;不久后,又专门成立了光电探测技术研究室,定下明确目标:研制4米级口径地基光学望远镜。
为了充分挖掘人才潜力、调动人才积极性,长春光机所创新采用“揭榜挂帅”形式,公开征集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当时,作为青年科研骨干的王建立勇挑重担。“所里在各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搭建了一个充分包容、活跃的创新平台,让我们心无旁骛搞科研。”王建立说。
该项目涉及光学设计、光机结构、自动控制、成像探测等多学科领域,需要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恰逢所里创新确立了“硕博连读研究生预先留所培养模式”,为团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吴小霞正是其中一员。她博士毕业后顺利留所工作,并逐渐成长为团队骨干力量。
8年间,团队取得了大口径反射镜主动支撑技术、大规模自适应光学技术、高精度稳像技术、先进图像复原技术等一系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成果,填补多项国内空白。2014年年底,他们争取到我国4米光电成像望远镜研制任务;2019年,产品顺利交付。
为了让项目技术成果持续发挥牵引作用,团队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基4米级大口径光电成像探测技术自主创新研究平台,为更大口径望远镜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系统梳理技术成果,编写、翻译了多部专著,有力支撑所里自适应光学、主动光学等相关学科建设。
多年来,在全省日益优越的创新环境和长春光机所多项有力举措支持下,团队实现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引领产业、产业反哺科技的良性循环模式。
如今,团队规模已扩充至百余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培养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人才59人;团队培养的两名博士后,在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团队先后参与了20余台(套)米级以上地基光学望远镜的关键技术研发;依托项目专利技术成立长春长光奥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我国深制冷大靶面科学级sCMOS相机,解决了高端国产相机自主可控难题……
2025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光电信息产业拓展‘光学+’新赛道”,为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增添助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让更多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在改革的声声号角中,团队发展的新蓝图已然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