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擎旗领路 勇攀高峰——访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副所长、地基大口径光电望远镜团队负责人王建立

科技   来源:彩练新闻

2025-02-05 17:57:36

字体大小:

一座山峰,高耸入云,前路未知,多数人都望而却步,你愿意不顾一切去攀登吗?


人类社会各领域都不乏勇士。科研世界里,这样的勇士更是不计其数,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力和不凡的创造力一往无前,征服一座又一座“高峰”,不断触碰、拓展未知边界,铺就科技进步的阶梯。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副所长、地基大口径光电望远镜团队负责人王建立就是这样一位勇士。他带领团队涉险滩、闯难关,在短时间内推动地基大口径光电望远镜技术水平大幅跨越,从“米级”直接跃升到了“4米级”!

4mSIC主镜安装到主镜室


“这是我们在新架设的望远镜前拍的合影。”近日,在王建立的办公室,他向记者介绍道。照片中,地基大口径光电望远镜如同仰视天空的巨眼,努力探寻着宇宙空间的无限奥秘。


地基大口径光电望远镜在空间目标探测、载人航天工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口径越大,观测能力越强,技术要求也越高,是一个国家光学工程技术综合实力的体现。

团队在进行仪器组装


但在21世纪初,我国大口径地基光学望远镜的研发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尚有几代的技术差距,极大限制了我国天文观测和光学测控等方面的能力。


作为新中国“光学的摇篮”,长春光机所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于2006年6月自主部署了“地基大口径光电装备关键技术研究”重大课题。


如此艰巨的任务,谁来“挑大梁”?所里创新使用“揭榜挂帅”的形式,公开征集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我经过仔细考量,决定揭榜。”王建立说。


这样的勇气,不仅源自王建立出色的能力,更源自他对科研工作的执着与热爱——


1996年,王建立来到长春光机所攻读硕士学位,此后又顺利拿到博士学位,这期间,他完成了一系列项目技术攻关,在同辈人中脱颖而出;2002年,博士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外资企业、大型工厂等单位的高薪岗位,而是选择留所继续搞科研。此后数年间,他又取得了多项重要技术突破,很快升任一个部门的副主任。


“我本科时期学的是机械工程,后来又研究自动控制、做过仪器总体,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我对承担这项任务有信心。”王建立说。在他的带动下,一个七人团队很快组建起来。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开展,2007年2月,长春光机所专门成立了光电探测技术研究室,并定下明确目标:研制4米级口径地基光学望远镜。


光学望远镜的口径超过一定量级时,会对光学系统带来巨大挑战。“当时,我们只具备米级口径光学望远镜的研制能力,一下跨到‘4米级’,难度可想而知。”王建立说。


国家有需求,再难也要上!然而,目标之下,千头万绪的工作有待理顺——关键技术、所涉学科、团队建设……这一路到底怎么走,大家都等着王建立这个带头人划定“路线图”。


“我觉得搞科研需要想象力。”王建立说。他首先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草图”,同时遍访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充分调研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对“草图”不断进行修正、填充、完善……


王建立从书架里拿出厚厚一本材料给记者看:“那时候,我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都打印出来装订成册了,把它们摞起来,差不多有一米多高。”

王建立向长春光机所时任领导汇报工作进展


经过不懈努力,王建立为项目制定了科学系统的执行方案,团队开始按图索骥搞攻关。在他的带领下,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心无旁骛地埋头苦干。“我对大家要求特别严格,上厕所的时候遇见了,我都得追问一句实验进展。”王建立笑着说。


大口径反射镜主动支撑技术,大规模自适应光学技术,高精度稳像技术,先进图像复原技术……8年间,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关键突破,其中多项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为推动我国天文光学、深空探测、先进光学测控等领域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年底,团队争取到我国4米光电成像望远镜的研制任务;2019年,产品顺利交付,成功将我国自主研制的地基大型光电装备研制能力提升至4米量级。


基于该项目,团队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基4米级大口径光电成像探测技术自主创新研究平台,为更大口径望远镜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建立现场指导团队进行设备调试


截至目前,团队已先后参与了20余台(套)米级以上地基光学望远镜的关键技术研发。2024年年底,团队通过竞标承接了清华大学6.5米宽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主镜系统研发工作,即将开展技术攻关。


同时,依托项目专利技术,长春长光奥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研制出我国深制冷大靶面科学级sCMOS相机,解决了高端国产相机自主可控难题,助力吉林省光电信息产业发展。


在王建立看来,重大科研项目不仅要出成果,更要出思想、出人才。18载浩浩征途,团队编写、翻译了多部专著,规模逐渐扩充至百余人,汇聚了光学设计、光机结构、自动控制、成像探测等多领域人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培养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人才59人……


王建立追求教学相长。他喜欢带学生,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他说:“我传授他们知识和经验,他们也用活跃的思维时时启发着我。”


研究员邓永停目前任长春光机所探测部副主任。2009年,王建立的团队正在四处招募人才,邓永停在参加所里的研究生部夏令营活动时表现优异,王建立热情邀请他加入团队,开展望远镜精密跟踪控制研究。2015年,邓永停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并逐渐成长为团队骨干力量,2021年获得基金委优青项目的支持。


“王老师不仅是大家的榜样,更是良师益友。他帮我们规划成长路线,一步步托举我们向理想攀登。”邓永停说。

如今,身为副所长的王建立要承担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常为没有更多时间泡在实验室而“苦恼”。“出差多了,我慢慢养成了在飞机上搞研究的习惯。旅途漫长,正好专心思考一些科学问题。”他说。


采访结束后,王建立通过微信与记者分享了他在旅途中写作的一篇札记。文中写道:“在不断的行走中,保持思考的心,学习新鲜事物,认识更多不同的人,做个快乐行走的科学家。”


透过这些文字,一位善思考、有情怀的科研工作者形象跃然纸上;那些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奋斗故事,也因此融进了温暖的柔光。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慕旗 实习生 颜言
责编:张鹤
二审:李开宇
终审:李亚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爆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爆料可关注微信:jlrbg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