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稻花香里说丰年|从“不毛地”到“米粮川”

黑土地联播   来源:彩练新闻

2024-09-24 22:44:47

字体大小:

“过去1公顷地才产出来几千斤粮,现在能打到两万多斤,1公顷地比10年前的收入增加了1万多块钱。每年我们这里都有新变化,自从吉林省农科院的专家来了,我们再也离不开他们了。”今年70多岁的任志国向记者热情地介绍道。任志国是镇赉县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从事水稻种植20多年,谈及科技给水稻种植带来的变化,他总有唠不完的嗑。

秋分时节,记者在镇赉县大屯镇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50公顷稻田地里看到,金灿灿的稻穗随风摇曳,展现出大自然描绘的丰收画卷。

“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几棵,秋后不收啥。” 曾经的镇赉县,一年两次风,从春刮到夏,从夏刮到冬,碱面子满天飞,种啥啥不长。

而如今,水稻种植成功了,“碱巴拉儿”改过来了,生态恢复了,白鹤飞来了,老百姓富起来了。

“这个过程很艰辛,但是有吉林省农科院的技术团队支持,有科研专家指导我们种植栽培技术,从选种到育苗,到田间管理,再到秋收,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任志国对于记者说。让他更骄傲的是,现在地里不仅种粮食,还为专家们培育种子,农民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还能不断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

(资料图片)

马巍便是任老口中的科研专家之一,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也是扎根在镇赉县的第三代农科人。他主要从事水稻栽培和盐碱地改良的研究。当年,吉林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来到了嘎什根乡。以李学谌为首的专家提出了“以稻治碱”“以稻治涝”“以稻致富”的科学规划,并在盐碱地上试验种稻成功,手把手教会了镇赉人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

“第一代科学家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让水稻可以在这片盐碱地上生长。第二代科学家解决的是从低产到高产的问题,让水稻产量可以达到垧产10吨。”马巍说。他目前研究的课题主要聚焦两方面,一是“优质优价”,提高水稻质量,帮助农民降本增收。二是重度盐碱地改造,让颗粒无收的重度盐碱地变成新的沃土良田。

一年大概有200多天都要扎在田间地头,这是马巍的工作常态,却让这片土地记住了新一代农科人的坚守与奉献。30余年三代人的努力,让镇赉县水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低产到高产、从高产到优质的转变,成为我省的水田第一大县。

合作社推广种植技术功不可诺没。镇赉县大屯镇大官村‌的党支部书记张伟告诉记者:“现在水稻穗儿的饱满度已经完熟了,目前瞅这个长势,照往年每公顷能多1000余斤,现在就等待水分陆续降下来之后进行收割了。”英台农机农民合作社是大官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该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入社土地面积达450公顷,社员发展到108人,拖拉机、各种配套机具、无人机发展到70台(套),辐射带动周边三个村屯农户达500余户共同发展。

记者在合作社的农田里,看到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在田间高效作业。合作社全面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这里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地,更是农业科技的展示窗口。

10余年间,推广水稻新品种30个,应用水稻种植和管理新技术15项,稻田养鱼、养蟹技术7项,推动了农业产业综合升级。

“合作社壮大了,不仅仅是由于经营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社员的生产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合作社负责人任志国坚定地说。

“我们逐渐意识到,向土地要粮是有限的,向科技要粮是无限的,我们认准了走科技这条路。”任志国坚定地说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正以科技为引领,带领农民们在致富的道路上昂首挺胸,阔步前行。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毕玮琳
责编:任胜章
二审:毕玮琳
终审:赵宝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爆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爆料可关注微信:jlrbg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