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到处洋溢着欢度春节的喜庆气氛。大年初二上午9时,记者如约来到吉林省农科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推开组织培养室的门,一股暖意扑面而来,架子上一排排培养皿里长满了绿苗,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东全拿起一个个培养皿,轻轻弹掉盖上的水珠,认真观察着每一株幼苗。
看到记者对这些绿苗感兴趣,郭东全笑着说,培养皿里面的组培苗是大豆苗,它们都是生活在无菌的环境里,每天都有工作人员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并随时将符合条件的幼苗换到新的培养瓶中。
“等到培养瓶中的植株长出根后,就会把他们移栽到盆中继续生长。”郭东全说,“这些说起来简单,一个大豆种子从开始处理到长成植株移栽到盆中,要经过4、5个月的时间。”
“春节前,我们刚改建了2个人工气候室,经过10多天的不断调试,现在已经可以正常使用了。”来到人工气候室,郭东全难掩心中的喜悦:“过去,实验楼的温室条件不是太好,工作人员几个月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幼苗经常半路‘夭折’,很是让人心疼。现在人工气候室能模拟自然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适合植物生产的气象条件,大大提高了大豆植株的成活率。”
生物育种工作单调、枯燥,重复且琐碎,但郭东全却乐在其中。他检查完棚顶加湿器出气孔后,随手将一只坏掉的灯管换好,又开始对植株进行浇水、打药等日常管理工作。
“干这一行,我们都是把一年当作两年用。”郭东全说,目前,研究所承担了多个国家生物育种重大专项。因此这个春节,他们团队都放弃了休息,以确保试验材料的正常生长,保障国家和省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
“家人安好,大地粮食丰收,对我们农业人来说,又何尝不是过年呢!”郭东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