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学家的眼中,多巴胺是一种传递兴奋及开心信息的神经传导物质。
在心理学家看来,多巴胺是催人奋进的化学分子。它促使人们不断从一个高峰攀向另一个高峰。
在文化学者的解读中,今年夏天流行“多巴胺穿搭”,则暗含着对优雅、节制的突破,追求最原始的快乐。
盛夏的吉林五彩斑斓,如同艺术家的调色盘。而处在奋进中的吉林,处处洋溢着干事业、谋发展的激情和奔放。如同多巴胺促进吉林向一个又一个的新突破迈进。在这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上半年经济增速再次领跑东北并非偶然。纵观全年,吉林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不断涌现。
红
风卷红旗过大关。
长春市西南部——红旗智能工厂,这里已经是智能汽车制造业的标杆工厂。与67年前,第一辆“手工”打造的红旗轿车相比,现在的红旗车已经是中国民族汽车品牌的典范。
红旗工厂所在的片区,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示范区。
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PPE项目正在进行紧张地施工,明年将投产。与其配套的产业园,也开始建设。
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基地。 图片由奥迪一汽提供
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吉林省正在实施的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将是下一个万亿级的目标产业。
上半年,全省投资百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全部启动建设。另外,长春轨道交通三期、沈白高铁、查干湖水生态修复与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
现处于全面振兴新突破时期的吉林,到处澎湃着发展的火热激情,这激情是助推吉林发展的元动力。
7月的最后一个周末,长春向本地市民发出倡议,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将公共停车位让给外地游客。
2023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长春航空展,每天的参观人数都接近峰值。5天里共有65万人次到场参观。
长春市区的酒店宾馆爆满,商场人流如织,伪满皇宫等景点的游客早早就排起了长队。
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在7月中旬,日均航班超过350架次,旅客吞吐量超5万人次,创单周历史新高。
吉林省热门景区——长白山,游客总数在7月20日就突破了100万人次,比去年提前了一周时间。
游客来了,带火了吉林旅游。人才涌入吉林,带来了振兴的初动力。
长光卫星公司刚刚举办了新员工入职仪式,庆祝员工编号突破1000号。
从1号到1000号,长光卫星公司用了9年时间。
这9年里,长光卫星公司用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吸引了大批量高学历人才加入。目前,该公司87%的员工拥有硕士以上学历。
重才爱才。长光卫星公司是吉林省“招才引才”的缩影。吉林省通过一系列的引才优惠政策和实际行动,出现了“人才回流”的可喜局面。
长光卫星公司新员工入职仪式。图片来源:吉林一号官微
去年,吉林省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吉总数为11.8万人。过去三年,留下来的毕业生总数超过了30万。另一方面,高级职称人才、高端人才从流出转向流入。
人兴才能振兴!人才加速回归,成就了吉林省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绿
如果说,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摇篮、电影艺术摇篮、航天事业摇篮,红色是吉林省的底色,那么,作为全国生态大省、避暑胜地,绿色就是吉林省的基本色。
吉林省查干湖,湖水碧波荡漾,各类水鸟在芦苇丛中享受栖居休憩“欢乐”时光,湖中肥美的胖头鱼在自由游弋。
10多年,吉林省通过西部河湖联通工程,盘活了几近干涸的“盐碱泡”,将此地变成了水草丰茂、鱼肥米香的生态湖。
现在,查干湖已经成为了人气爆满的旅游景点。五年来,旅游收入超过80亿元。
盛夏在吉林,不仅是查干湖,到处都是苍翠如玉,舒适宜人。
夏日查干湖景区。图片来源:查干湖发布
“清爽吉林,22度的夏天。”现在已经成为了避暑休闲的公共品牌。
正在举办的“避暑消夏季”活动,延续至整个夏季,如吉林“森”呼吸、行走在“吉线”、滑雪场的夏天、醉美吉乡等多项具有吉林印记的消夏活动。
在长春市动植物公园,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通过惟妙惟肖的装扮,复刻西游故事情节,让这些故事人物走进现实与观众互动。
亲民的价格让这里迅速变成了热门打卡景点,被网友们称作“最适合中国宝宝的乐园”。
现场热闹欢腾,表演和参观的界限被弥合,所有人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吉林正在变成现实。另一方面,绿色发展也是吉林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吉林省西部的松原、白城等地,风光无限。这里是吉林省规划的“陆上风光三峡”的主阵地。
作为国家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松辽清洁能源基地的核心区域,吉林省将推进“陆上风光三峡”工程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白城市新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
吉林省“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图片来源:中国吉林网
吉林油田绿电替代减少碳排放近8万吨。
另一方面,一批风光发电全产业链项目也在当地建设。包括了中国中车集团、三一集团、华能、大唐等20家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本地化生产的产品包括风力发电主机、叶片、塔筒、机舱罩等。
氢能被视为未来新能源发展方向之一,“氢动吉林”是吉林省布局该领域的核心规划。
为促使在2025年形成百亿级规模的氢能产业产值,吉林省组成了一个最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包括省长、2位副省长、以及2位省政府副秘书长、16位厅(局)长、12位地方政府(开发区)一把手以及国网吉林省电力公司董事长。
早在2020年,白城市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实现氢燃料电池公交线路投运的城市。
在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已经试运行。氢燃料公交车15分钟加注满燃料,可以载客45人行驶600公里。
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制氢加氢一体化站。图片来源:中国吉林网
吉林省内的公共交通,将全面实现新能源动力运行。
巩固绿色发展优势,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吉林经济发展含绿量持续提升。
蓝
93.4%!
吉林省去年优良天数比例,成为中国北方空气质量最好的地区。
“吉林蓝”成为新常态!
自2011年起,一场“蓝天盛宴”每年都会如约而至。
2023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长春航空展现场,一架架“国之重器”在长春上空呼啸盘旋,飞行表演、空中保障、联合演习,让参观者大呼过瘾。
地面展览上,有商业遥感卫星、无人机、通用航空发动机、机载光电设备、航空材料等高精尖展品参展,展示了中国航空航天工业发展成就。
2023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长春航空展现场。图片来源:中国吉林网
离地600公里,108颗卫星组成的“吉林一号”星座,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卫星星座。
位于长春新区的长光卫星公司现在已经具备了卫星量产实力。
作为中国重要的光学基地——长春市光电产业有雄厚的基础。长光卫星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厚积薄发。现在,围绕“吉林一号”,一座涵盖全领域的光电信息制造、产值500亿元的“光谷”正在长春新区建成。
“向蓝天进军!”
同时具备了航空、航天优势的长春市,锚定了商业卫星、无人机和飞机零部件研发制造以及航空航天电子和新材料、高端芯片和会展文创等新赛道。
“航空城”长春蓄势待发。
距离长春市500公里的吉林省珲春市。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帝王蟹集散地。新鲜的俄罗斯帝王蟹在此中转,然后运抵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珲春市场出售的帝王蟹。图片来源:中国吉林网
依托于进口的海产品,一批加工厂在此聚集。全国唯一一家不临海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在珲春建成。
借港出海成为吉林省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自6月起,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海参崴)正式成为吉林的境外中转港口。加上此前,吉林省深度参与俄罗斯扎鲁比诺港开发,吉林省对俄贸易多元化大通道格局逐渐形成。
吉林天空的湛蓝让外地游客惊叹。而吉林发展目标之明确,更让人笃定未来方向。
蓝天、蓝海,奋进中的吉林省正在不断拓宽新的发展领域。
黄
盛夏的吉林,只此青绿,生机勃勃,孕育着发展之机。
深秋的吉林,金黄遍野,承担的是“国之大者”的责任。
深秋,在空中俯瞰吉林大地,遍布沉甸甸的收获。
作为粮食大省、国家商品粮基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是吉林省的根本任务和责任。
吉林省梨树县玉米基地。凤凰网吉林 龙晓宁/摄
在连续保持800亿斤产量的基础上,吉林正在实施“千亿级”粮食生产提升工程。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吉林省粮食产量提升工程的主战略。
以“吉林一号”卫星、北斗智能终端的智慧农业是粮食提升战略重要一环。
在“卫星遥感智慧农业示范家庭农场”——吉林省永吉县九月丰农场。通过地面摄像头、低空无人机、外太空遥感卫星搭建的管控平台,生产者通过手机客户端,对春季作物耕种、夏季田间管理、秋季收割入库和运输等全流程实施远程监控管理。
吉林省永吉县九月丰农场。图片来源:九月丰提供
“卫星种田”成为吉林新时代农民的好帮手。
现在,吉林不仅要端牢中国饭碗,让大家吃得饱,还要让大家吃得好。
中国“粮仓”正在建设中国“肉库”!
肉质鲜美的延边黄牛是食客们的最爱。
现在,吉林省农科院与企业联合培育的“沃金黑牛”,口感和嫩度可与日本“神户和牛”媲美,还保持了延边黄牛的风味。
吉林“牛芯片”研制成功,打破了一直以来我国肉牛高端种源“卡脖子”的困局。
吉林省产粮大县梨树县,依托于“秸秆变肉”工程,争做全省“第一牛县”。当地在2022年末肉牛饲养量58.8万头,今年肉牛存栏量为50万头,出栏量为20万头。
整个吉林省在去年肉牛饲养量达到652.6万头,同比增长12.4%,增幅领跑东北。今年一季度,吉林全省牛的数量发展到462.4万头,同比增长10.9%。
吉林省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肉牛要发展到1000万头,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500亿元。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肉牛养殖。图片来源:新华社发
吉林大地还孕育了一个金黄宝贝——人参。
吉林省长白山地区有1500多年的野山参采挖史、450多年的人参栽培史。
现在,作为人参主产区,吉林省占中国人参产量60%,其中大部分来源于长白山地区的通化、白山和延边地区。
人参作为“中药之王”,现在吉林省已经被批准为人参“药食同源”试点。人参覆盖从国内,扩展至海外地区。
人参现在也是吉林省“千亿级”农村特色产业之一。
长白山采参习俗。图片来源:中国吉林网
金黄的玉米和水稻等粮食作物,让吉林扛稳了粮食安全的国之重任。
黄牛、人参等特色品牌让吉林农业牌更加灿烂。
白
当前正值暑运活跃期,无数列高铁动车组犹如一条条银龙,穿梭于中国大地,将数以千万计的旅客送抵目的地。
这些列车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中车长客公司。作为新中国地铁列车和动车组的摇篮,长客公司今年前6个月,轨道动车交付量同比增长3.14倍。
新一代高速智能动车组、标准地铁列车等新产品研制,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成功下线,长客公司正以“领先领跑”的新姿态,打造“国家名片”。
京张高铁动车组列车车头装备。凤凰网吉林 龙晓宁/摄
高速动车见证着“吉林速度”,同样见证“吉林速度”还有冰雪产业的发展。
位于全球黄金“粉雪带”的吉林省,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冰雪经济。
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场和松花湖滑雪场,在上个雪季接待游客超过120万人次,位居国内滑雪场前列。
现在,“温暖相约·冬季到吉林来玩雪”和“清爽吉林·22℃的夏天”已经成为吉林省文旅核心品牌。
吉林省长白山万达国际度假区滑雪场。凤凰网吉林 龙晓宁/摄
吉林省旅游业从小到大,奠定“万亿级”支柱产业基础;冰雪产业从无到有,走出创新发展的吉林路径。
吉林白色能让人直观感受到“速度与激情”。而现在在吉林有一种白色,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人创业者感受得到。
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成为当前吉林省软环境建设的关键。
一家独角兽企业,需要半年才能办完的上市手续,管理部门集中办公,仅用1.3个工作日就办结。
从荒野变成生产基地,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仅用了200天,就完成了签约到产品下线。
这些都是吉林省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的生动注解。
做企业“服务员”,与企业家坦坦荡荡交往。吉林省官员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吉林要推行行政检查执法改革,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吉林成为投资的沃土、兴业的福地。
上半年吉林省新登记市场主体是34.8万户,增长了61.2%。全省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数量达到351.4万户,同比增长了12.3%,人均全国排名第六。
营商环境激活了“一池春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奋斗者感受得到,感受在吉林省发展创业公平而有温度。
黑
“一两土二两油”。
作为最肥沃的土地,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吉林省地处世界黄金黑土带,全省黑土区耕地面积981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7.8%,贡献了全省80%以上的粮食产量。
黑土地是保障粮食生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命根子。
王贵满现在是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20年前,为应对黑土地资源流失,他开始做试验,搞保护性耕作。
现在,他和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一起试验总结的黑土地保护型耕作方式——梨树模式,在吉林省推广面积达到了3283亩,成为粮食丰收的可靠保障。
农民正在操作新一代多功能免耕播种机开展春耕工作。 来源:中国新闻网
吉林省现在与中国科学院合作进行“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用科技力量实现黑土地保护与粮食产能双协同、双提升。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已经上升至最高层面。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包括了31个部门单位。
黑土地变厚了,变肥了,变软了,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守住了。
守住黑土地的同时,吉林省也在开放后备耕地资源。
吉林省镇赉县嘎什根乡,如同皮癣一样的大面积盐碱地,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这里一度成为全省最贫困的乡镇之一。
吉林省农科院的专家们历经三代人,长达35年的接续奋斗,终将“盐碱地”变成了“米粮川”。
而今嘎什根乡的稻浪翻滚,以1.47万公顷的种植规模成为吉林水稻第一大乡。其出产的优质稻米成为中高端市场的畅销品。
镇赉县正在实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整治”,计划新增耕地12.35万亩,增加粮食产量6万吨。
吉林省镇赉县嘎什根乡的水稻田。图片来源:中国吉林网
吉林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678.84万亩,是全国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最大的省份。现在,吉林省通过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实施“改地增粮”行动,唤醒“沉睡”的土地。
吉林省规划在2035年,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要实现新增粮食产能42亿斤。
粮安天下,地为根基。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饭碗。
吉林不仅要保住这代人的饭碗,还有为子孙后代守住发展之根。
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白色、黑色……这些不仅绘就了五彩斑斓的吉林大地,更是奋进在全面振兴新路上、扛起“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责任使命的吉林根本、吉林底气、吉林骄傲、吉林激情和吉林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