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我弟子们的雪板,我给它们‘打边’‘彻边’增加锋利度,赛道的雪硬,不然咬不住。”在通化市区一间叫做“风雪行”的工作室里,传出了打磨器材的声音。修理雪板、整备雪具,已成为中国首次出征冬奥会时的运动员之一——朴东锡的一大乐事。
今年75岁的朴东锡虽已两鬓斑白,但精神头依然十足,谈到“雪”更是掩不住内心的兴奋劲儿。夹着陪伴他一生的雪板,朴东锡讲起了自己的滑雪人生。
1947年出生于通化市的朴东锡,和其他东北孩子一样,冬日里“打刺溜滑”、抽“冰猴”占据了他的童年记忆,路边随手捡来的竹胚子被朴东锡视为“珍宝”般每天抱在怀里,滑雪运动以这样一种简单方式走进了他的人生。
在雪堆里长大的他,摸索出了独到的滑雪技术。1960年,12岁的朴东锡,被当时成立不久的通化市滑雪学校选中,正式开启了滑雪运动生涯。
“当年滑雪队就留了我一个种子选手……” 朴东锡回忆,在通化体校的那些年,尽管条件艰苦,但心中始终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学到点技巧,就偷偷练习。如今通化即将建成的万峰滑雪场就是他当年独自训练的场地。
不知滑坏了多少副雪板、磨破了多少套棉衣裤,滑雪技巧的迅速成长,让朴东锡连续十年,头顶全国高山滑雪冠军的殊荣。
1980年,34岁的朴东锡凭借优秀的滑雪技术,成为了中国首次派出参加冬奥会(第十三届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办)时的运动员。
正式比赛当天,朴东锡把多年积累下的滑雪经验化作脚下力量,当安全平稳滑下山底的那一刻,朴东锡收获了滑雪生涯里最热烈的掌声和最有温度的拥抱。“那一刻我一生难忘,高山滑雪小回转81人参赛,第34名!”这是中国选手在那届冬奥会该项目上的最好成绩。
冬奥之行在朴东锡的滑雪生涯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带着异国学习到的滑雪技术,朴东锡回国了。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遇到了像他一样用竹坯子滑雪玩的孩子们,朴东锡把雪杖变教鞭,开始了他的教练生涯。
2008年,朴东锡在家乡通化把滑雪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风雪行”滑雪俱乐部,还办起了滑雪用具商店,免费滑雪教学、修理雪板……成了他新的滑雪事业,乐此不疲。
在朴东锡的家中,还有很多本相册,都是他精心分类整理过的,每一张照的背后,都有他和“雪”的故事……
故事还在继续……